在IVD行业,你是在做“成本”,还是在做“利润”?
前几天,一个前同事找我聊天,他在一家IVD外企做了八年销售,年薪不低,但越来越焦虑:“我每年帮公司完成几千万的业绩,可我的收入天花板早就摸到了,再怎么努力,也就是多拿点奖金。”
我问他:“你有没有想过,你赚的每一分钱,在公司的报表里,都只是‘人力成本’?”
他愣了一下。
我说:“而你做的那些产品,你开发的每一家医院,你谈的每一个渠道,本质上都是在帮别人创造利润。”
打工,是成本;做生意,是利润。
在IVD公司里,你的工资、奖金、差旅费,通通被归为“销售与管理费用”,是公司要控制的“成本项”。你再优秀,公司也不会让你无限涨薪,因为那会拉高整体成本,影响利润率。
所以你拼命跑医院、做学术、搞招标,最后你拿到的,永远是一个被市场定价的“岗位工资”。
而IVD生意不一样。
哪怕你只是代理一个小众的凝血试剂,或者做一个区域性的检测服务,你赚的,是“差价”,是“服务费”,是“项目分成”。
这个差价,是可以被无限放大的。
IVD生意的利润杠杆,至少有这四种:
1. 规模化采购与生产成本优势
你代理的呼吸道PCR试剂,采购价是5块/人份,你卖给医院15块。如果你只做一家医院,一个月用1000人份,你赚1万。
但如果你能铺到10家医院,用量变成1万人份,你的采购价可能降到3块,利润从10块变成12块,月利润从1万变成12万。
这就是规模化的力量。
2. 技术壁垒带来的定价权
同样是HIV检测,国产的产品只能卖50,进口的可以卖300。
那多出来的250,不是试剂盒的成本,而是技术、专利、临床数据、品牌信任的溢价。
你在打工时,这些溢价是公司的;你在创业时,这些溢价是你的。
3. 服务叠加与模式创新
你不仅可以卖试剂,还可以提供检测设备维修、校准、数据管理系统、远程报告解读、临床解读服务等……
一次合作,多次收费,这就是“服务叠加”。
你甚至可以做“检测项目打包”“年框协议”等,把客户牢牢锁住。
4. 轻资产运营与平台化
你不必自己建厂,可以贴牌;不必自建团队,可以合作代理商;不必砸钱研发,可以引进国外技术。
你用别人的资源,做自己的生意,这就是“平台思维”。
那为什么大多数IVD人还是选择打工?
因为安全。
打工,你有固定的底薪、五险一金、带薪年假,月底准时到账的工资。
而创业,你可能三个月没单、被渠道坑、被政策卡、被客户拖款。
但现在,IVD行业的创业门槛正在降低。
随着IVD渠道的两极化发展,走平台模式的渠道未来利润率会进一步降低,主打走量,走开发模式的渠道未来会区域化,主打生态。
这对于很多终端客户扎实的一线人员来说,何尝不是机会。
另外一个方面,还有一个历史性机遇,那就是反腐引起的医院权力架构的迭代,这种迭代本身就会给后来者带来很多机会。
最终,IVD人赚钱的速度,不取决于你多努力,而取决于你在哪个逻辑里赚钱。
打工逻辑:你用时间换工资,你的价值被定价为“成本”。
生意逻辑:你用资源、技术、服务换利润,你的价值由市场定价。
所以不管你是身在什么岗位,我们应该常怀创业的心态,用生意逻辑去赚钱。
你不是一台执行指令的仪器,你是一个可以自我迭代的系统。
你的职业生涯,不该被定义为一笔“人力成本”。
你应该成为那个定义利润的人。
如果你已经开始在IVD行业里寻找自己的“利润点”,欢迎交流。
我们一起,从“成本思维”走向“利润思维”。
作者:慕白,IVD从业者网特约作者
声明:本微信注明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