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跨国医疗巨头的“掌门人”们以前所未有的密度踏上中国之旅。
8月15日,西门子医疗全球首席执行官恩德·蒙塔格率先在京拜访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就深化在华投资与创新合作探求方向。

9月18日-26日,丹纳赫集团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毕睿宁展开了为期多日、横跨南京、北京、上海三地的深度访问,其行程之密集、对话层级之高、议题之深入,彰显了其“根植中国、服务中国”的战略决心。紧随其后,

10月9日,雅培公司董事长罗赋德与罗氏集团董事会主席施万同日分别到访北京,与国家卫健委主任进行高级别会晤,共同回应“在中国、为世界”的合作倡议。

这一系列高规格互动,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中国市场依然是全球医疗巨头的必争之地,但竞争的规则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过去的黄金时代已然结束,一个在挑战中寻求新机遇的深度调整期正式来临。
一、 繁华之下:高层互动背后的现实寒意
高层会见的热烈气氛,难以完全掩盖跨国医疗企业在华面临的业绩寒意。这轮密集访华,某种程度上也是一场在压力下的“战略再确认”。
业绩承压是直接动因:罗氏诊断业务在2025年上半年中国区营收下跌26%,其核心实验室业务在亚太区跌幅达19%;雅培诊断业务同样受中国集采影响而增长乏力。中国医改带来的“价格压力”已成为外企财报中的常客。
政策环境的确定性寻求:在带量采购、医保谈判成为常态后,外企原有的高价模式遭遇巨大冲击。他们急需通过与最高监管层的直接对话,理解未来五年的政策走向,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重新锚定投资与经营的预期。
因此,这批“掌门人”的中国行,绝非简单的友好访问,而是带着财报压力和股东质询的“关键任务”。他们需要向总部和市场证明,中国故事依然有续写的价值。
二、 危中之机:在政策重塑中寻找新定位
挑战固然严峻,但危机中也孕育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聪明的玩家已经开始转身。
1. “价格危机”倒逼“价值转型”
集采与医保谈判无情地挤压了成熟产品的利润,但同时也迫使外企放弃“躺着赚钱”的思维,转向真正具备临床价值的创新。罗氏制药业务在中国区9%的增长,证明了“有临床价值且支付路径清晰”的创新产品依然能穿越周期。危机正推动企业从“卖产品”向“提供解决方案”演进,在DRG/DIP支付改革下,帮助医院提升诊疗效率和患者管理能力,将成为新的价值主张。
2. “市场危机”催生“生态机遇”
当中国不再是简单的销售市场,它就必须成为全球创新链不可或缺的一环。官方提出的“在中国、为世界”,为外企指明了破局方向:将中国从“成本中心”转变为“价值创新中心”。
丹纳赫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建联合创新基地,是深度融入中国科研体系的尝试。
罗氏、雅培被鼓励加大研发创新,意味着其可以利用中国的临床资源、数据优势和科研人才,开展真实世界研究,开发更适合中国乃至全球的新产品和诊疗方案。
这背后的机遇是:谁能率先完成本土生态的构建,谁就能在中国下一轮的“价值医疗”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3. “竞争危机”推动“角色重塑”
国产企业的迅猛崛起,在渠道、效率和成本上对外企构成了巨大挑战。但这并非一场零和游戏。外企在质量标准、全球研发体系与前沿技术探索上,依然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未来的机遇在于“分工互补与价值共创” 。外企可以与本土企业合作,前者负责前沿技术探索和全球化落地,后者负责本地化应用与市场深耕,共同服务于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巨大市场。
三、 破局之路:从“跨国企业”到“中国生态伙伴”
面对危与机,跨国医疗巨头的转型路径已然清晰:
研发本土化:不再仅是引入全球产品,而是建立本土研发中心,针对中国及新兴市场的特定需求进行开发。
生产敏捷化:加速推进本土生产,降低成本,并灵活应对供应链风险。
合作多元化:积极与中国的研究机构、医院、本土创新企业甚至资本市场合作,从“孤军奋战”转向“生态共赢”。
价值证据化:投入资源生成符合中国要求的卫生经济学证据和真实世界数据,证明产品在整体医疗成本与控制中的综合价值。
结语
罗雅丹西“掌门人”的密集访华,是中国医疗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的标志性事件。它传递出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利好信号,而是一份清晰的“转型通牒”。过去的模式难以为继,但新的赛道已经铺开——一条通向更深度的本土化、更紧密的生态融合和更聚焦的价值创新的赛道。
对于跨国企业而言,赢得中国,不再意味着简单地赢得市场份额,而是意味着赢得参与定义未来医疗模式的资格。这场考试,才刚刚开始。
声明:本微信注明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