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详情
IVD市场部并入销售部,不然只会在办公室吹空调?
2025-09-21
92
作者: 慕白
来源: IVD从业者网特约作者,擅长IVD职场文章

最近一阵子,和几个IVD行业的老友聊天,频频听到这类消息:  

某上市IVD公司撤销市场部,职能并入销售;  

某头部企业品牌团队裁员一半,剩下的人划归销售总监管;  

某区域巨头的市场专员干脆转为“学术销售”,背指标、跟临床、跑流水……

话里话外,都透着一股“市场部不产单,就是成本部门”的论调。  

甚至有人直言:“他们不就是整天在实验室调调参数、做做PPT、办办会议?能拉动销量吗?”

我听得眉头直皱。

事实真是如此吗?

一家化学发光企业的朋友倒苦水:  

他们公司市场部原本独立,直接向总经理汇报,负责产品定位、市场教育、临床支持、学术品牌。  

但这两年集采压价、同行卷成本,老板越来越焦虑,觉得“市场动作慢、花钱不见响”,干脆把市场部整编进了销售体系,归销售总监管。

结果呢?  

销售总监出身试剂代理,强项是压货款、冲装机、搞客情,但对临床路径、循证医学、品牌差异化一窍不通。  

他要求市场部“全部支持销售行动”:  

开学术会?可以,要和销量挂钩;  

办科室会?行,但要开单量增加;  

发临床文章?没问题,但要看能不能换装机。

市场团队彻底沦为“销售支持组”,天天帮销售填报表、写方案、送样品、跟实验,真正该做的——比如产品临床价值提炼、关键临床研究推进、专家共识参与——完全搁置。

长此以往,团队里有点想法的人陆续离职,剩下的要么沦为销售助理,要么干脆躺平,“你说调参数我就调参数,你说做PPT我就做PPT”。

这不是市场部的失败,这是企业战略的短视。

IVD不是快消品,不是靠价格低、关系好就能通吃。  

它极度依赖临床信任、学术支撑和品牌专业感。  

尤其是在化学发光、分子诊断、质谱应用这些高壁垒领域,没有临床证据背书、没有专家认知认可、没有持续学术输出,再强的销售也推不动高端市场。

市场部的作用,是培育土壤,不是抢收庄稼。  

是在临床端建立认知,在专家端建立信任,在应用端建立标准——这些才是IVD生意的根本。

一旦企业把这些“看不见的工作”全部砍掉,或者简单粗暴地挂钩短期销量,就等于自断品牌主动脉。  

短期看似乎“降本增效”,长期看必然陷入“没证据→没信任→没溢价→只能卷价格”的恶性循环。

也不是说市场部就完全无辜。

很多IVD市场人,尤其是大公司出身的,确实容易陷入“实验室思维”:  

迷恋参数(但参数≠临床价值)、热衷开会(但开会≠学术影响)、擅长做物料(但物料≠客户认知),却离一线临床太远,离商业本质太远。

真正的IVD市场人,必须“两脚沾泥”:  

走进检验科,看操作流程;  

贴近临床医生,听诊断需求;  

理解招标政策,摸医保动向;  

甚至要懂一点生产、质量、注册——否则你根本说不清产品的差异化到底在哪。

你不能只活在PPT里、参数表里、展会里。  

你要活在客户的真实场景里。

怎么破局?

公司层面:  

别把市场部当销售附属,而是战略赋能部门。  

它应该参与产品定义、支撑临床研发、影响专家认知、传递品牌价值。  

它的考核不应只有“Leads数量”或“会议场次”,而应加入“临床认可度”、“专家渗透率”、“证据等级提升”等偏中长期的指标。

个人层面:  

市场人也要自我革命。  

别只会“在实验室调参数”,要多去“临床现场看应用”;  

别只盯着“学术高大上”,要多理解“生意怎么转”;  

别困在品牌幻觉里,要真正走进客户的决策逻辑里。

最后说句实在的:  

如果你所在的公司,从上到下都不认可市场的价值,只觉得销售才是“爷”,那你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劳。  

不如早点换赛道,找一个真正尊重市场规律、愿意为品牌长期投入的地方。

毕竟,IVD是一个讲科学、讲证据、讲信任的行业。  

没有市场培育,哪来的万物生长?

本文谨代表个人观点,欢迎理性探讨,勿喷。

留言区开放,等你来聊:

  • 你们公司的市场部是什么定位?  

  • 你遇到过“市场销售一体化”的坑吗?  

  • IVD市场人,该如何提升自己的“临床手感”?

另外,我们最近正在征集IVD领域好的实战案例,未来将会统一编到《从检验到临床:IVD产品经理进阶指南》,欢迎大家投稿。

详情请点击:

IVD产品经理指南:《从检验到临床》诚征您的真实项目案例!

作者:慕白,IVD从业者网特约作者,擅长IVD职场文章

声明:该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订阅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