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详情
明德生物,正在凤凰涅槃!
2025-09-23
57
作者: 慕白
来源: 明德生物半年财报,IVD从业者网特约作者
上个月,我们写了一篇关于明德生物半年报分析的文章,然后就出现了下面的两个留言,写了这么多文章还是第一次遇到有粉丝用这种宠溺的语气表达对一家企业的看法,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去扒一扒,明德生物到底有何种魔力。
明德生物,净利润暴降80%!



作为中国体外诊断(IVD)领域的代表性企业之一,明德生物(002932.SZ)在2025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颇具争议的成绩单:营业收入同比下滑9.71%,净利润大幅萎缩80.82%,扣非净利润更是连续为负。表面上看,这是一家处于下行周期的企业;但若深入其业务结构、区域布局与战略路径,却能发现其背后隐藏的转型逻辑与长期价值。


财务表现:短期承压,结构优化暗藏亮点


2025年上半年,明德生物营收为1.39亿元,净利润仅为1249.7万元,同比大幅下滑。然而,净利润之所以仍为正数,主要得益于非经常性损益的支撑——特别是应收账款减值准备转回、政府补助及理财收益等,合计占净利润比例高达385%。这反映出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确实面临压力,尤其是成本上升与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挤压。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整体营收下滑,体外诊断产品与解决方案业务却逆势增长10.98%,占总收入比重提升至65%,成为公司最核心的成长引擎。此外,海外市场收入同比增长185.82%,西南地区也实现147.73%的高增长,显示出公司在区域多元化与国际化布局上初现成效。


资产结构方面,货币资金大幅减少主因2024年度高额分红,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激增,则反映出公司将定期存款等转入流动性更强的资产类别,或许是为后续投资或并购做准备。


业务布局:技术为基,构建“检测+服务”闭环


明德生物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全平台、全流程的IVD产品线布局。从免疫诊断的QMT8000、CF10等明星设备,到分子诊断的快速PCR平台,再到血气分析仪PT系列实现进口替代,公司已形成覆盖“院前—院中—院后”的完整解决方案。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其急危重症信息化业务。该业务不仅提供软硬件系统,更通过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认证服务,深度绑定医院客户,形成“产品+服务+数据”的闭环生态。这种模式虽前期投入大,但一旦建立,客户黏性极强,也为后续试剂销售提供入口。


在新业务方面,公司尝试拓展健康食品与动物食品健康领域,虽规模尚小,但体现出其基于检测技术向大健康产业链延伸的战略意图。


挑战与出路:集采压力下的转型必经之路


当前明德生物面临的最大挑战,无疑是带量采购政策带来的价格压力。化学发光、生化试剂等产品陆续被纳入集采,行业整体利润率承压。此外,研发投入高、周期长、失败风险大,也是医疗器械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


对此,公司的应对策略清晰:


聚焦高价值领域:重点发力急危重症、心脑血管、感染性疾病等细分赛道,避开低端红海竞争;


强化创新与出海:通过CP800、PT2000等新品提升差异化竞争力,并借助CE认证等推动海外市场扩张;


构建服务生态:以信息化和第三方检验服务增强客户黏性,从“卖产品”转向“提供解决方案”。


估值与展望:短期阵痛不改长期价值逻辑


尽管短期财务数据不佳,但明德生物在技术积累、产品矩阵和战略布局上仍具备坚实基础。公司拥有465项产品注册证、74项CE认证,以及多项国家级质量奖项,这些是其在激烈竞争中立足的根本。


2025年4月推出的“估值提升计划”,包括主业增长、投资并购、持续分红、激励优化等举措,也显示出管理层对市值的重视与信心。若公司能顺利推进产品创新、加速出海、优化成本结构,有望在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


结语


明德生物正处在从“高增长依赖”向“高质量经营”转型的关键阶段。当前的低谷,或许正是其夯实内功、调整结构、蓄势待发的必经过程。对于投资者而言,更需要关注的是其技术壁垒是否稳固、出海是否持续放量、新产品是否具备临床价值——而非仅盯着短期利润波动。在IVD国产替代与全球化双浪叠加的背景下,明德生物仍有能力讲好一个“长期主义”的故事。


参考资料:明德生物半年财报,作者:慕白,IVD从业者网特约作者
声明:该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订阅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