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厂家代表前来参加报价,兴致而来,败兴而归,有感而发。此次为试剂低价中标,和以往行业仪器低价中标不同,真的会影响检验结果!11月3日,江苏某医院检验产品招标现场引发行业热议——参数开放、LIS数结算、包所有耗材损耗、最低价中标。最终小厂家以“收费10%”的极端低价碾压市场,以往合理价格竟成“天价”。其实想想看,医院省了采购成本,但这场“价格内卷”背后,是产品质量的隐忧、服务体系的崩塌,更是行业生态的恶性循环。记得刚入行的时候,都是维低价中标,后来因为质量问题频发,劣币驱逐良币,改为了目前主流的综合评分法,这次招标好像又回到过去了。医院用开放参数,简单低价评标,看似节省开支,实则埋下隐患,导致“能用的不选、便宜的优先”。低价中标产品往往都是“光脚的”小厂家,采用低质原材料、简化核心部件,导致检测精度下降、故障率攀升,以及没有任何服务体系可言。其实对于医院最大的损害还是诊疗水平的下降,患者信任危机。低价设备若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轻则延误治疗,重则引发医疗纠纷。2024年安徽某医院因使用劣质生化分析仪,导致300例患者数据偏差,最终被卫健委通报。作为厂家代表也是深感焦虑,“价格绞肉机”下,行业企业难逃厄运,小厂家为中标,被迫压缩研发投入、削减品控成本。低价中标企业往往无区域服务团队,设备故障后依赖“远程指导”或转包第三方。现在大厂的产品都无法做到减少售后服务,更可想而知这些小厂家的“无售后无服务”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记得去年有行业头部企业,为了控费降本,裁员了一些售后服务人员,结果差点导致后院起火。对于合作的经销商兄弟,我也是深感同情和抱歉,抱着很大的合作诚意,愿意让出利润接受低价现实。但是确输给了“跑单帮”的个人经销商,小厂家通过“个人代理”绕过经销商体系,以“零成本”抢占市场。经销商兄弟吐槽:“我们养着20人团队,不如人家一个“乙方宝”更便捷更省钱,直接参与投标就行。低价中标看似是市场选择,实则是行业生态的“慢性自杀”。当检验设备沦为“价格游戏”的牺牲品,最终买单的不仅是医院和患者。可能我没资格去关注整个中国医疗的未来,却感觉未来某天会失去工作。声明:本微信注明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