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详情
进口IVD本土化:一场“降不了成本”的豪赌?
2025-11-05
15
作者: 挑破窗棂纸
来源: 挑破窗棂纸,IVD从业者网特约作者
9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政府采购中实施本国产品标准及相关政策的通知》,这表示了政府鼓励本国产品的态度以及扶持政策,也是最近几年国产化导向又一强烈的信号,我们从其他行业的国产化历史借鉴一下和IVD做一个对比。



在中国从进口垄断到国产弯道超车的行业许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汽车行业,也是大众所熟悉的一个领域,其实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
  1. 进口垄断

  2. 国产企业在苏联技术扶持下开始复制技术并发展

  3. 国家进一步政策扶持“市场换技术”

  4. 合资车企成型,国产汽车工业开始走向成熟

  5. 本土企业完善技术及产业链,冲击低端市场

  6. 新能源汽车政策扶持,进口汽车逐步替代

  7. 新能源车价格战,弯道超车演变中,

在目前的环境下进口的车企持续低迷,国产新能源在政策形势下销量高涨。

IVD领域
  1. 进口厂家垄断市场

  2. 国产厂家模仿进口设备步入市场并持续迭代

  3. 国家政策推行分级诊疗进一步演变医共体医联体,利好基层市场

  4. 市场两极分化,进口占据中高端市场,国产占据中低端市场

  5. 本土企业技术升级完善产业链,进军中高端市场

  6. 国家政策扶持VBP+国产化,国产企业利用成本优势开展价格战

  7. 进口厂家发展本土化方案和国内企业比拼中
不难看出新的技术或者说新的市场方向是弯道超车的契机也是强势的增长点。那IVD目前新技术和新方向是否存在呢?(我们下期讨论)。如果只是借鉴汽车行业的发展进程,进口厂家暂时在市占率上应该还有一些优势,但将持续的被陷入价格战的漩涡中。

进口四大家价格战是否坚持得住?

调研一些厂家人员,我们总结几个维度来讨论:

国产化后的成本(此处的国产化是指国内自建工厂生产)

单测试成本基本高于原进口试剂。原因以下:
  • 因为专利以及技术的保护,试剂的配比不会在国内生产,因此分装为主,原试剂依旧需要进口,原材料等相关配套不存在国内采购的可能

  • 外资的特点就是可溯源的流程以及质量控制高,因此国内建厂的质控成本及流程基本按照海外本部

  • 包装成本额外增加

  • 产品的注册费用以及人员成本

  • 新建生产线的硬件配置以及人员成本

  • 失去规模效应优势
所以至少在短期内,进口厂家的产品国产化不具备成本优势,单纯短期应对国产化的需求以及未来的战略布局可能将中国工厂定义为另一个海外生产基地供应全球。(为了更清晰的分析我们会再后续持续更新各进口厂家本土化的全面解决方案,敬请关注)

国产价格认知打破难

多数代理商以及医院普遍认为产品国产化了顺理成章的价格会更低,因此进口厂家往往面临着质疑,这种固有思维短期内很难突破,也成为了进口厂家的心病。而这个其实也困扰着不少进口品牌的代理商。

进出口贸易的不稳定因素

随着美国对全球关税的政策不稳定性,其实不只是进口厂家,很多原材料外购的国内IVD企业也有一定的风险,但是相比来说进口厂家需要面临的关税相关产品会更多一些比如一些设备和硬件的零配件。

时间成本难改善

外企的特色就是拥有完善且繁琐的流程,往往一个重大项目的审批几乎是需要全公司内论证一遍可行性,以及准备一系列的流程资料备案和数不胜数的汇报总结,且每个部门具备一票否决权只要认为存在风险影响公司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就失去了市场和时机。流程可以规避很多风险但是也会耽误战机,双刃剑般的存在。

用人成本高

这点大家心知肚明就不细说了

从短期来看,外企的国产化需要承担较大的资金压力,但中国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极具吸引力,长期看好的固然会加大投资,如罗氏,丹纳赫,已经开始迷茫的可能会重新考量“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市场,也许西门子出售诊断业务的观点也是因此。

后期为大家分享四大家国产化的进展及市场表现。

如有不同意见可欢迎留言一起学习探讨
作者:挑破窗棂纸,IVD从业者网特约作者
声明:本微信注明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