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器审中心放出了厦门致善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耐药突变检测试剂盒(荧光PCR熔解曲线法)审评报告》,这款产品是在9月17日发公告获批的,在9月9日的时候就发布了它的审评报告,药监的动作是蛮快的。
这款产品是专门针对吡嗪酰胺耐药相关基因突变进行体外定性检测,也属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集结了很多buff在身上啊,所以,今天我就给大家来聊聊它的审评报告。
从pncA基因切入
结核实际是个很热门的赛道,大家一直都很关注这个方向。
主要是由于结核病现在依然是全球最致命的传染病之一,而我国作为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每年新发病例数居高不下。
而吡嗪酰胺一直是一线抗结核治疗方案中的“核心成员”。
但与此同时,结核分枝杆菌对吡嗪酰胺产生耐药的情况也愈发常见,一旦耐药,原本有效的短程化疗方案可能失效,治疗周期被迫延长,患者痛苦增加,治愈难度也会大大增加。
此次致善生物获批的试剂盒,正是瞄准了吡嗪酰胺耐药的关键部分——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的pncA基因。
科学研究早已证实,pncA基因编码的吡嗪酰胺酶是细菌代谢吡嗪酰胺的关键蛋白,当这个基因发生突变时,吡嗪酰胺酶功能异常,细菌便对药物产生了耐药性。
而该试剂盒的检测范围,覆盖了pncA基因全基因中187个氨基酸密码子对应的561bp区域(即国际公认的吡嗪酰胺耐药决定区),以及其上游启动子区域的-1至-16共16bp序列。
这两个区域,正是目前已知的与吡嗪酰胺耐药关联最为密切的突变热点。
但也要特别说明一下,这款试剂盒目前只能检测出是否存在耐药相关突变,但尚无法明确具体的突变类型。
不过这个也并不影响它的临床价值——通过识别突变的存在,医生可以快速判断患者体内的结核菌是否可能对吡嗪酰胺耐药,从而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实际上,对于那些资源有限的基层地区,或者疫情紧急情况下,这种快速筛查能力对于临床应用来件是更加重要的一件事。
荧光PCR熔解曲线法
这款产品采用的是荧光PCR熔解曲线法,这个技术平台也是厦门致善的核心技术平台了,基本上他们家获批的核酸盒子,都是采用这个方法学的。
简单来来讲啊,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温度变化下的荧光信号差异”。
在检测过程中,试剂盒的PCR体系里加入了特殊的荧光探针——这种探针的两端分别标记了荧光基团和淬灭基团,正常情况下荧光被淬灭,检测不到信号。
当PCR扩增开始后,探针会与目标DNA序列结合,此时荧光信号恢复;而当PCR完成、进入熔解阶段时,随着温度逐渐升高,DNA双链逐渐解链(熔解),探针与DNA的结合会被破坏,荧光信号随之下降。
所以这个技术的关键点就在于,如果目标DNA序列是完全匹配的(即没有突变),探针与它的结合非常紧密,熔解时需要更高的温度(表现为更高的Tm值,即熔点)。
但是,如果序列中出现了突变(比如某个碱基被替换、插入或缺失),探针与DNA的结合就会变弱,熔解温度会降低。
通过实时监测荧光值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熔解曲线),并计算Tm值的变化,就能间接推断出是否存在突变。
当然,为了进一步提升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这款产品当中,做了两个质控体系。
第一个是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另一个保守基因gyrB进行检测,用于辅助判断样本中是否存在结核菌以及辅助耐药判读。
另外一个则是加入了外源内标(拟南芥的SUC2管家基因),全程监控扩增反应是否正常进行,避免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的出现。
从技术审评报告当中的内容来看,试剂盒的灵敏度是很高的——最低检测限达到102CFU/mL,也就是每毫升样本中只需含有100个结核分枝杆菌即可检出。
并且能识别出占比50%及以上的异质性突变样本,即便样本中只有一半的细菌携带耐药突变,也有很大概率被检测出来。
18个月!
就像我在开篇说的一样,这个试剂还要一个特别的地方,它是个优先审批产品。
在2024年3月19日,器审中心就发布过的公开信息,对其进入了优先审批申请审核结果进行公示。
在公示当中,就明确提到“同意理由为:该产品属于‘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医疗器械”。
和创新审批不太一样,优先审批更像高速上面的绿色通道。
具体来说啊,就是技术审评单独排队,所有优先审批的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会按照接收时间单独排序,确保技术审评优先进行。
体系检查也是优先做,省级药监部门也会优先安排注册质量管理体系核查。
当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技术审评过程中,器审中心会主动与申请人保持密切沟通,必要时甚至安排专项交流,在资料补正上面会有优势。
所以这个产品从公示到最终获批,总共就18个月。
这个速度相当快了啊,要知道这个产品本身就是一个首创产品,是没有同类已上市产品的,一般这类产品能在2-3年上市,已经是很顺利了,所以优先审批至少减少了四分之一到一半的上市时间。
临床验证很扎实
结核检测类产品和其他产品不太一样,它在各地是有定点收治机构的,厦门致善最后也选择了在广州市胸科医院、福建省福州结核病防治院和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开展临床试验。
临床实验设计上面来讲,遵循了我们一直强调的检测系统-分类器二分法原则,整个实验也分为两部分。
检测系统部分的参考对象选择的是一代测序,这也是没有已上市同类分子产品的一个标准选择。
而分类器部分的参考对象选择的事金标准,药敏实验,通过培养结核菌后观察其对吡嗪酰胺的药物敏感性来判断耐药性。
试验覆盖了两种最常见的临床样本类型,直接取自患者的痰液,以及实验室培养的结核菌。
临床数据相当不错啊。
在痰液样本中,与药敏试验对比的临床灵敏度为94.41%(意味着能准确识别出94%以上的耐药患者),特异度为98.34%(意味着能准确排除98%以上的非耐药患者);与一代测序对比的灵敏度更是高达98.34%,特异度达到100%。
在培养物样本中,与药敏试验对比的灵敏度为93.28%,特异度为98.56%;与一代测序对比的灵敏度为98.39%,特异度同样为100%。
稳定性有点遗憾
在稳定性方面,试剂盒还是有点遗憾的,它要在-18℃下避光保存,这意味着产品需要冻存,整个运输和保存成本都会更高。
现在很多分子产品,都在往冻干+常温保存迈进,所以这个保存条件的竞争力会差一些。
而在稳定性验证实验的时候,选择了-20±5℃和-70℃避光条件这两个条件,这有点奇怪。
当然审评报告里面没有说明原因,但我推测,厦门致善可能采用的是等时的稳定性方案做的,而不是经典方案做,这样才会涉及到-70℃这个低温条件。
在关键指标的选择上,倒是传统做法,检测外观、参考品符合率、最低检测限等关键指标,应该是没有采取被测量漂移这个做法,否则必然会说一句。
另外,对于产品的冻融稳定性、运输稳定性以及样本稳定性也都经过了系统评估。
写在最后
厦门致善是结核检测领域的老玩家了,基本上结核病检测的相关试剂盒都有。
其实在2016年的时候,国家局就在官网发文,批准了厦门致善的三款结核耐药试剂。

这次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耐药突变检测试剂盒(荧光PCR熔解曲线法)的快速获批,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案例经验。
要想赚钱,要跟着国家的政策走——搞创新医疗器械,要聚焦临床未满足要求——医疗产品要能够为整个社会减负,在这个基础上面,深耕核心技术,这样才能够在当前IVD大变局当中,占据先机。
最后,祝产品大卖!
文章来源于诊断科学,作者认真的刘博
声明:该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订阅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