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发表于《中国艾滋病性病》的研究披露,四川省确诊了首例HIV-2感染者。该病例为一名67岁本地女性,无境外旅居史,经由健康筛查发现,并经多项实验室检测确认。
这也是自1992年四川省发现首例HIV感染者以来,首次报告的HIV-2型感染病例。这一发现提示,HIV-2病毒可能已在本地潜藏传播,艾滋病防控面临新的挑战。

1病例回顾:从初筛到确诊的曲折过程
2024年12月30日,眉山市某县在开展常住人口健康筛查时,发现一名67岁女性HIV抗体初筛阳性。随后在12月31日及2025年1月8日两次采样复检,结果依然提示HIV感染。
然而,进一步的检测出现了令人困惑的结果:
HIV-1核酸定量检测:未检出
HIV-1/2核酸定性检测:阳性
抗体确证试验显示:HIV-2指示带
这些矛盾的结果引起了疾控人员的警觉。随后,样本被送往省疾控中心进行能区分HIV-1和HIV-2的抗体确证试验。
最终,通过德国Mikrogen公司的HIV1+2抗体确证试剂盒,确认该病例为“HIV-2抗体阳性”,从而确诊为四川省首例HIV-2感染者。
2什么是HIV-2?它与HIV-1有何不同?
HIV分为HIV-1和HIV-2两个型别。虽然都能导致艾滋病,但它们在流行病学特征、病毒学性质和疾病进展上存在显著差异:
HIV-1:全球范围内主要流行的毒株,传播速度快,致病性强。
HIV-2:主要局限于西非地区,传播效率较低,疾病进展更缓慢,潜伏期更长。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使用的多数抗病毒药物主要针对HIV-1,对HIV-2的疗效可能有限。
全球约3990万人感染HIV,其中约200万人感染HIV-2。此前,我国自1998年福建报告首例输入性HIV-2感染者(科特迪瓦回国人员)后,云南、湖南等地也陆续报告过HIV-2输入性或本土病例。
3感染来源追踪:跨省传播链浮现
流行病学调查揭示了可能的感染来源:
该病例在2022年4月与一名湖南省的HIV-2感染者(代号HN001)有过密切性接触。HN001于2017年最初被诊断为HIV-1感染,直到2023年4月才订正为HIV-2感染,并于2022年5月死亡。
基因测序分析显示,该病例与HN001的病毒pol区基因距离仅为0.0167,相似度达98.33%。分子传播网络分析也显示,两者位于同一传播簇中。
这些证据强烈提示,病例的HIV-2感染很可能来源于HN001,这也成为一起跨省传播的典型案例。
4检测困境:为何HIV-2容易被漏诊误诊?
此病例的诊断过程暴露了当前HIV检测体系在识别HIV-2方面的诸多不足:
血清学检测交叉反应:HIV-1和HIV-2抗体存在交叉反应,许多HIV-2感染样本会同时呈现HIV-1抗体阳性,可能导致误诊为HIV-1感染或“抗体不确定”。
核酸检测的局限:目前国内注册的HIV-1/2核酸定性检测试剂不能区分两个型别;而HIV-1核酸定量试剂无法检测HIV-2。
缺乏商品化检测试剂:我国尚无商品化的HIV-2核酸检测试剂盒上市,现有方法多为实验室自建,标准化程度低,难以推广。
这些检测缺口极易导致HIV-2感染者被漏诊、误诊,特别是在窗口期和晚期患者中。
5公共卫生启示:HIV-2已悄然到来
四川省首例HIV-2感染者的确诊,发出了一个明确的警示信号:HIV-2已不再是远离我国的“异域病毒”,它可能已在本地传播链中存在。
这一案例提醒我们:
艾滋病防控需更加重视病毒型别的多样性,特别是在抗体检测中出现“HIV-2指示带”或HIV-1核酸检测与抗体检测结果不一致时,应高度警惕HIV-2感染的可能性。
检测机构需要优化检测策略,加强对HIV-2的识别能力。临床医生在遇到疑似病例时,应考虑进行HIV-2特异性检测。
公众应意识到,艾滋病病毒不只有一种,坚持使用安全套、定期检测、早发现早治疗,仍是防控艾滋病最有效的手段。
来源:榆树林爱心家园
声明:本微信注明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